根据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和人民心理造成历史趋势的观点,孙中山注重人的能动性,提出了“突驾”说。他说:“夫事有顺乎天理,应乎人情,适乎世界之潮流,合乎人群之需要,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,则断无不成者也。”。他认为,历史不一定是“拾级而上”的,只要人们“决志行之”,可以实现历史的跃进。中国学习西方,可以后来居上,来一个跃进,赶上或超过西方。这便是他所谓的“突驾”。他说,中国有悠久的文化,近来又有突飞猛进的发展,这样下去,“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,即或胜之焉,亦非不可能之事也。”
(二)“知难行易”学说
在认识论问题上,孙中山主要探讨了心物、知行关系问题,提出了独特的“知难行易”学说。他首先从“名实”、“形神”角度阐明了心和物的关系。他说:“宇宙间的道理,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,并不是先有言论,然后才发生事实。”他所谓的言论,主要指经过科学方法证实的“真知”。同时,他肯定知依赖于行的唯物主义观点。认为人们的知识是从“行”中得到的,也只有行才能知。他说:“夫习练也,试验也,探索也,冒险也,之四事者,乃文明之动机也。……由是观之,行其所不知者,于人类则促进文明,于国家则图致富强也。”又说“古人之得其知也,初或费千百年之时间以行之,而后乃能知之;或费千万人之苦心孤诣,经历试验而后知之;而后人之受之前人也,似于无意中得之。”知来源于行,也随着行的范围扩大及其发展不断增加。他说:“吾人之在世界,其智识要随事物之增加,而同时进步。”所以,人们经历的事情越多,其知识也越丰富。